一、形式練習 1訓練方法:改變原作章法,將其臨摹成斗方、扇面、立軸、中堂、對聯(lián)等樣式。 2訓練目的:通過章法的重新建立,認識并提高單字結構,字組、行的因素的相應變化的能力。 3步驟與要求: ?。?)以某一書家的某一作品為例,盡心嚴格對臨,做到章法、字法字組、行字數(shù)、虛實關系、書寫節(jié)奏等因素盡量逼近原作。 ?。?)分析并掌握原作章法結構,一般規(guī)律,畫出章法分解圖。 (3)設計斗方、扇面、立軸、中堂、對聯(lián)等章法示意圖,并將原作改造臨摹成以上諸形式。 二、補白練習 1訓練方法:按照從易到難的原則,依次遮住原作的幾個字,一行以及一個段落,進行補字、補行、補段練習,*層次為補原作的內容,第二層次補任意內容,但必須合所遮字數(shù)。 2訓練目的:通過補白練習強化學生對原帖筆法、結字章法的理解與掌握。 3訓練步驟 ?。?)仔細觀察體會某一名帖(碑)的單字及字組構成特征,找出一般規(guī)律。 ?。?)做出它們的字軸線,字組軸線及行軸線。 ?。?)遮住某字、字組、行及段落背臨。 ?。?)以非原帖(碑)內容、字、詞、句等填補所遮擋位置。 ?。?)檢查填補部分筆法、字組、法等因素與原作的相似度。 三、風格練習 1訓練方法:選擇同意書家不同時期的二件作品進行風格轉化練習,即用A帖風格臨寫B(tài)帖內容,或以B帖風格臨寫A帖內容;選擇不同書家的作品進行風格轉化練習。即用A書家風格寫B(tài)書家某作品內容或用B書家風格書寫A書家某內容。 2訓練目的:訓練學生對某一書家某一時期作品或某一書家整體風格的綜合理解與把握能力。 3步驟與要求 ?。?)選擇某一書家如米芾不同時期作品《蜀素帖》與《苕溪帖》,選擇不同書家如王羲之、顏真卿的作品《圣教序》與《祭侄文稿》,進行整體風格分析,明確相互間的特點。(2)風格轉換臨摹 (3)比較臨作與范本間的風格共性與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練習。 四、空間練習 1訓練方法:重新構造原帖(碑)局部與整體空間。 2訓練目的:感受并分析自主與段落,重新構造組合所形成的新的風格樣式。 3步驟與要求 (1)將原帖(碑)分字組、分行剪開,重新拼貼,拼貼時增大或減小字距、行距,臨摹時進行調整,盡量做到各種關系的和諧。 (2)觀察并分析臨作與原帖空間異同給人的不同的感受比較各種狀態(tài)中情調的差別。 五、提按練習 1訓練方法:以某一經(jīng)典作品為例,進行接近原作線條粗細、提筆(比原作線細)、按筆(比原作線粗)練習。 2訓練目的:判斷、控制書寫時所使用的力量以及認識改變原有線的粗細對作品風格的影響。 3步驟與要求 ?。?)用三種不同提按方式臨摹某一經(jīng)典作品,觀察提按不同對作品風格的影響。 (2)用三種不同光潔度與滲水性不同的紙張進行提按轉換臨寫并加以比較。 ?。?)用三種不同硬度的毛筆進行提按轉換臨寫比較。